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華人學生創造力缺失之問題與解決之道

華人學生創造力缺失之問題與解決之道
評吳靜吉教授大作『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
張秋政

  1. 導論
    細讀吳靜吉教授大作『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深深感覺吳教授一定是個優秀的華人學者!請看他給華人學生創造力無法發揮所下的診斷:11個病因,對發掘華人學生創造力的建議:5個,對培育華人學生創造力的建議:12個。吳教授的診斷與建議,個個引經據典,不但清楚而且令人心萌同感。再加上這麼多的病因與建議,令人深感其完整無缺,也一定是深思熟慮、精挑細選的結果!
    進一步研讀這些病因與建議或者開始想應用這些建議或去除病因時,就會發現優先次序(priority)的問題;到底病因中哪一個是主要病因,次要病因,etc.所有建議中,哪一個是最重要的,次重要的,etc.還有這些病因與建議,有多少是有交叉部分的,重疊的,mutually exclusive,互相呼應的或強化的,etc.?顯然這三個名單只有熟捻這方面的學者才能列出來,對一般家庭,父母、學校老師,如何記憶、應用呢?
    再進一步看吳教授引經據典,參考書目近70種之多。我們知道學者一定要研究出版,而比較安全的方法就是對已出版的論文話題下去研究,加以延伸、擴充、轉移、合併、改變、減化、分割或反對。如此一來一往,吸引了一群這方面的學者,圍繞著同一話題,從各角度、方向去延伸、擴充、轉移、合併、改變、減化、分割或反對。這個過程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但有一危險:長期研究相同領域的學者們,所見所聞所讀所寫慢慢趨向相似或相同的結論或看法,無法跳出此範疇,不像外行人可從這藩籬外對整個問題毫無牽掛的從新加以檢視。
    筆者就是以這種外行人的態度來對華人學生缺乏創造力提出診斷與治療之見。因為吳教授的三個名單實在很完整,筆者之見跟他的名單可能會有交叉或重疊之處,但即使有,至少強調之重點應該是很不一樣的。
  2. 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
    首先,我認為華人學生(事實上,包括華人社會裡的華人!)欠缺創造力的主要原因端在於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這裡華人社會包括華人家庭、家族、社區、學校、公司、組織、企業、社團、國家等等。為了充分瞭解這個主要原因,謹在此將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重點敘述如下:
    Confucianism
    這是指孔子所教的那些信條(faith)及思想制度(system of thoughts)。孔子教人如何互相以行為對待(how they should behave toward each other),他的教訓對華人的價值與行為影響至深且巨!他的核心教訓在於一個人對其他人的義務,這可以從他的五種關係(Five Relations)中看出,即統治者與平民、父子、夫妻、兄弟及朋友間的關係。一個人之界定端賴於他跟其他人的關係(Man can only define himself by his relations to others)。如是,經由相互間之義務網絡,每個人完全依賴其他任何一個人。
    孔子所教的人際間之關係是建構在階級二重性上(hierarchical dualities);除了上面所說的五種關係外,還延伸到雇主與員工、老師與學生、老及幼、資深與資淺者、男與女、上司與下屬等等。如此,人人要遵從這階級性關係並起而力行。這些教訓創造了一種階級制度,並在此制度下,每個人不論何時何地都認定自己的位置(相對於其他人)(People acknowledge their position relative to other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places.)。華人社會因這高度階級性結構而顯得井井有條。但在這社會裡,一個人的雄心與大志、抱負與渴望可說是相當受到限制,因為每一個人的行為都要小心翼翼,才不會違犯了孔子所教的社會秩序。

    Vertical Structure with Long Power Distance
    華人社會之組織結構採行多層次垂直式,不論組織大小,從最下層到最上層之權力距離十分遙遠。因為孔子對人際關係教訓的影響,華人多層次垂直式的社會結構加上漫長的權力距離創造了一個高度僵硬但強有力的,專以資歷深淺為基礎的階級社會。在這種階級結構裡,一個資深位置不但擁有那個位階而且連帶而來的薪水、社會地位、名聲、財富、權利、報酬、額外獎賞、特權及機會。這些位階以外之利益又轉回來助長已有的權力距離並強化之。因為這強化效應,長遠的權力距離常常是永續的。
    很自然的,在華人社會裡,位階與階級不但是一個人價值的表徵而且代表那個人整個生命的全部(the whole person in all of the person’s life)。不像西方國家,位階只在公司組織內有效。所以在華人社會裡,一個人在公司的老闆不僅是工作上的上司,在公司外也是高他一等。所以在工作外的場合,下屬也都要禮讓上司並投身為上司服務。可見華人社會是較獨裁專權的,而威權則集中在垂直結構的頂尖,且人際關係主要也是垂直的。所以,老闆喜歡唯命是聽的下屬,而員工也認為專權、獨裁及家長政治 (paternalism) 是組織常態。下屬喜歡上司嚴密監督及詳細教導與指示。所有員工避免與老闆有歧見,且員工彼此間不互相信任。
    在這種華人社會裡,順從是受到高度激賞的,而獨立自主與競爭是不必要的。大家同意下屬依靠上司而上司又依序倚賴他的上司。這些互相倚靠的關係更強化了順從的重要性。於是創造力被窒息而模仿與抄襲盛行不懈。因為從具有創意的、革新的及獨立思考的工作中得不到成就感、激勵與振奮,華人常發覺工作無聊且一成不變。這些加上垂直的組織結構使得轉換工作十分困難。在這種頭重(top-heavy)的垂直結構裏,權位不需要太多的合法性。因為升遷到強有力的位置常基於不客觀的評審與標準,結果『知己熟友』制度(cronyism)十分盛行。可預見的,威脅利誘及仗勢欺人常被使用在這威令與控管(command and control)的組織裡。

    Collectivism or Groupism
    集體主義指的是一個組織,把自己看做是一個擁有共同命運的社區。它強調團體的重要性遠高於個人的潛能。因此,保證一個組織的繼續福祉及整個團體的和諧與成功遠比滿足個人的雄心抱負重要多了。華人社會根深蒂固的文化就是團體利益遠重於個人利益,整體遠較個人優先。所以,為了和諧,公司不鼓勵競爭。許多公司規定男女員工全部要穿制服。即使沒有制服的規定,員工也都穿相似且保守的服裝以表示和諧重於競爭。公司通常提供宿舍及餐飲給員工。雖然員工可以表現其才華與能力,但其個性、工作方式、才華與抱負都要被磨練得跟公司更和諧,因為公司相信這樣才能為公司之最高利益將員工結合起來。
    因為集體主義強調的是整個集團,一個成員可能遭受到的最嚴厲懲罰是被同事嘲笑與羞恥。因為羞恥無法用任何方法解脫,一個被集團羞恥的成員無法留在該集團繼續工作。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這種大家引以為恥辱的事發生,不論犯了什麼過失或罪惡,都無所畏懼。同樣的,一個員工可能拿到最珍貴的獎賞是得到同事及公司之尊敬與禮遇,所以獻身及投入於公司之興隆與成功是首要之務。這些加上垂直組織結構及長遠權力距離,明顯指出組織要的行為模式是:正確行為及對組織特別要求之永恆遵從。
    在採行集體主義的社會裡,對集團盡忠之重要性不可言喻。事實上,忠貞比其他美德善行更加重要。所以,那些忠於公司並花大部分心力於公司內部問題的員工比較會被升到較高、較重要的位置。一般言之,升遷來自公司內部並基於資深的考量。西方國家常用的「降落傘部隊」與集體主義的組織文化完全格格不入。一個華人社會的年輕人真的要爬很長的公司階梯,可能爬一輩子!在集體主義的組織裡,成員對組織之情緒倚靠(emotional dependence)遠大於在個人主義的組織裡。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在華人社會裏,提供宿舍、餐飲、訓練、教育及交通工具如此重要。再者,在這種華人社會裏,員工比較注重道德良心,例如,它們不一味只追求個人目標而不顧慮到他人。
    在管理方面,集體主義組織之經理們追求的是順從、秩序與和諧。一般言之,它們贊同傳統的觀點而不支持員工發起的新意見。事實上,個別創始的提議常被質疑並被認為具搗亂性的。所以,創造與革新一般都被窒息鎮壓住。自然的,大家認定工作安全比其他都重要。因為集團內擁有一致的意見很重要,集團做的決定相信比個別做的決定要好多。員工認為義務比享受更重要。同樣的,經理們把義務、職位、職級、專長及名聲看作人生的目標。至於行為方面,成員的私生活可以讓組織侵入。這裡強調的是歸屬於組織及會員資格。所以,每一個人完全定位於該組織之會員資格。一般言之,意見必先篩選才能成為大家的。

    2.4 老人統治 (Gerontocracy or Old People’s Rule)
    由於垂直組織結構與長遠的權力距離,華人社會一般都是老人在管。還有,佔住較高職位的平均年齡也較高。在老人統治下,所有政策及作法通常都是保守的,因為強調的是法規與秩序。公司的規定一般都是僵硬、嚴格、瑣碎而且不能加以破壞。在老人統治下,可以預期的是:較會抗拒改變,較少冒險的創意與能量及較缺企業家精神。還可預期的是:不大能容忍甚或完全不能容忍不同的想法。一般言之,這些老人不大尊重年輕人,甚至懷疑他們。所以,老人常聘僱跟公司有特別關係的人,如此他們才感到心安並進而培育對他們的信任。關係越近(像血緣或婚姻)信任越高。這就是盛行於華人世界的關係社會(relationship society)
    ;在這關係社會裏,每一個人,單位或組織都要發展並維持一個強大的社會關係網,因為在此信任是建立在關係上。
    華人社會的老人統治者比較關心生命的安全,生活的安定與集團的和諧。他們相當注意明文的規定與法條,結果產生較具結構性的活動及儀式性的行動。文化環境也使他們建立一支流動率很低的勞動力。在這老人統治的組織裏,經理們也較保守,不願做個人的及危險的決定。他們比較以任務為導向,一致性較高但較缺彈性。還有,他們比較參與細節,但鮮少參與策略計畫。由於他們成長的環境,老人統治者極端強調儲蓄、節儉及保存資源而且身體力行。因此也蔚成一根深蒂固的文化了。由於歷史原因加上老人統治,男女待遇在華人社會裏是不平等的;即使是同樣的工作,男女差別待遇在華人社會遠高於在西方國家。性別角色,在華人社會是很清楚的分開;一般言之,在各種情況下,男人佔盡優勢。
  3. 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與創造力
    行為科學家研究人類創造力的歷史跟他們研究人類IQ的歷史幾乎是平行的。這其間,創造力(creativity, creative, creating)這個名詞被廣泛的應用到許多地方,像個人、局勢(situations)、商品 (products)等。雖然本文所討論的只是具創造力的個人(creative individuals),但僅僅這名詞就有很多不同的定義。這些不同的定義大致來自不同的學者對創造力的研究採取不同的方法(approaches)。例如cognitive approaches, approaches in terms of 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s, historiometric approach and Gardner’s approach。為參考方便計,我僅舉一定義如下:The creative individual is a person who regularly solves problems, fashions products, or defines new questions in a domain in a way that is initially considered novel but that ultimately becomes accepted in a particular cultural setting。(請見p.35 [8])。
    不幸的是不管我們用哪一個定義,上節所敘述的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不但不利於創造力的培育與滋長而且處處發揮其窒息創造力的無限功力。這只要從2.1 Confucianism起一點一點的研讀並與創造力的定義去比較一直到2.4 老人統治止,就可以洞悉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與創造力是多麼相異及相反的。尤有甚者,上節所分述的文化特點,不但是各個特點本身就擁有鎮壓及窒息創造力的功力,而且這四個特點又是息息相關交互影響,更能發揮其相互強化的作用與功力。這種相互強化的結果,絕非簡單的相加而是有其乘數效果的。
    在談到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對創造力之鎮壓與窒息時,我們雖然考慮到華人學生,但更重要的應該是華人學生的父母、祖父母、親戚、朋友,所有他們的老師及所有他們接觸到的長輩,因為這些人真正受到華人社會特有文化的實質影響,他們的創造力被文化鎮壓窒息,他們是一群創造力的受害者。而華人學生每天或經常跟這些受害者來往,耳聞目染,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焉有不受感染的?何況文化的影響是全面性的、潛移默化的、直接的、長期的、永續的。尤其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本身(尤其Confucianism及老人統治)在影響年輕後輩的華人學生上更獨具威力。難怪許多對大科學家、發明家及天才(genius)的研究,都極為注意他們的孩童時期(childhood)及學生時代,因為在這成長時期,他們周遭接觸的人對他們影響至深且巨。
    現在我們再來檢視吳靜吉教授對華人學生創造力缺失所開列的11個病因。這些病因沒有一個是不成立的!但是有多重要?這些病因令人聞到學術、專業的味道,會不會太精緻、太細膩、太侷限於教育心理方面?假如有這麼一個權威,他知道總共有n個病因,則11/n到底是接近10%,1%或0.1%?隨便拿一本研究創造力的書,我們都可以找到許多病因或改進之道。以李茂煇教授的「跨越發明的門檻」(Becoming More Creative)為例,他的第6章”從哪裡發覺更多創造性的想法?”就列了至少30種方法,不去做(即跟所列方法相違反)像不具好奇心、對周遭的事物不具敏銳的觀察力等等,應該也是缺乏創造力的病因吧!總之,病因可能不計其數且因人而異!
    我認為列舉病因不是最好的方法,我們應該從文化下手,因為文化的影響是全面性的、整體的、無所不包的、全方位的、動態的而且持續不斷在改變及調整的。重新再檢視吳教授的11個病因,李教授的30種方法,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病因與方法全部都跟文化息息相關(有些非常明顯,不明顯者恐因上節所敘述之特有文化太簡單扼要之故)。這結果(文化與創造力的關係)不應該是值得驚奇的:為什麼美國在贏得諾貝爾獎項上獨霸全球?為什麼英國(人口、面積皆遠小於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數目約日本的10倍?為什麼所有拿諾貝爾獎的華人都在外國(非華人社會)拿到的?為什麼所有日本人拿到物理、化學諾貝爾獎的,不是在西方國家工作就是跟西方大師學習研究?
    為了更凸顯本文之主要論點,即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乃是窒息創造力的主因,以下將列舉一些對創造力與天才(genius)所做的觀察與研究結果,並將它們與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相比較: 3.1 One of the most reliable signs of genius is a profound dislike for merely absorbing knowledge and a strong compulsion to learn by doing.
    在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下,華人學生的行為剛好跟這高度創意的天才完全相反。
    3.2 Highly creative people are obsessed with learning from scratch. They seem
    perversely and dangerously bent on disregarding standard methods.
    華人學生剛好相反!他們最討厭、最不習於learning from scratch。只要有可以參考、模仿及抄襲的東西,再多,華人學生都可以接受。
    3.3 Highly creative people believe in learning a subject by doing research in it.
    這跟華人社會的教育制度與學習方法完全不同。
    3.4 Geniuses are always on the lookout for problems
    如前所述,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不歡迎這種人。
    3.5 Creative geniuses often appear in clusters in particular fields and in particular cities.
    這似乎跟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相違背。
    3.6 (a) Many great scientists and philosophers have similarly solitary personalities and emotionally detached from the attitudes and feelings of others.
    (b) “ Solitude is the school of genius”---Edward Gibbon
    在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下,這些現象都將被視為不正常,還有在華人的社會裏,連孤獨的空間與時間可能都沒有。
    3.7 Extremes of mood and changes in outlook may spur creativity; the energy and facility of thought that typify the milder stages of mania can be a source of creativity.
    在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下,這些現象應該很難出現。

    3.8 Certain personality configurations and needs characterize creative individuals.
    在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下,personality edges 都已被磨練(ground out)得很圓滑,何來configurations?更遑論personality needs!
    3.9 Highly creative people always possess childlike curiosity throughout their lives.
    華人子弟的孩童時期是如此unduly constrained by rules, norms and expectations,他們有無childlike curiosity都令人懷疑,怎麼能期盼華人學生及華人會有此特點。
    3.10 “ The greatest scientists are deliverers and destroyers.”---------Freeman Dyson
    顯然這跟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相違背。
    3.11 Geniuses display an undeniable obsessiveness resembling monomania.
    在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下,這種人應無立錐之地。
    3.12 (a) Geniuses possess the self-driving ability to set one’s mind free from the worn channels of tradition.
    (b) Geniuses listen to their muse and defy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They work when the inspiration hits, and leap with insight while the rest of us plod in baby steps along well-worn paths.
    因為華人社會特別尊重傳統並講求安全與安定,這些天才的特質當然不見容於華人社會。
    3.13 (a) Elaborate theories have been built to explain the uncanny problem-solving
    power of the dreamy unconscious.
    (b)Geniuses put a problem aside and let it incubate in the unconscious; then,
    without warning, a bulb lights up and a fully formed solution presents itself.
    (c) The genius leaves us with masterpieces, a legacy of the unrepressed creativity
    of the unconscious.
    很清楚的,夢幻的、潛意識的、不受壓制的觀念世界與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
    格格不入。
    3.14 “ The twin imperatives of capital growth and creative freedom have loosened the
    ties joining people, places, and institutions and have given rise to a culture of the temporary.”-------The Perpetually Creative Organization, John Kao
    但這與華人社會的組織文化與哲學剛好相反。
    3.15 “ Recruiting outsiders to ‘sit in’ and jam---perhaps on a just-in-time basis---on
    specific projects has become common in business. Like jazzmen, outside musicians who sit in and shake up a tired tune, these migrant virtuosos are never more essential than when in-house creativity flags.”
    ---------The Perpetually Creative Organization, John Kao
    但這種作法與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相違背,將不會被華人組織接受。
  4. 文化與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
    我們現在來看吳教授對發掘與培育華人學生創造力所做的建議。就像上節我對病因的看法一樣,這些建議每一個都是好的、有意義的、有研究論文作根據的。但是這些建議有多重要?他們會不會太侷限於某一教育學門,或某一群這方面學者的研究?到底要有多少個不同的建議才夠完全。例如上節所提李茂煇教授的書”Becoming More Creative”,他就提出至少30個建議去發掘更多創造性的想法!John Kao所寫的幾本有關創造力與企業家精神的書也提了各種建議;例如他的” The Creativity Toolkit”(pp.165-196, [11 ])就對個人、經理、領導者分別做了很多的建議。其他許多研究創造力的書,也一樣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總之,建議可能不計其數,且因作者而異。再舉個例,假如我堅持以下建議是發掘與培育華人學生創造力的最佳方法:華人學生年滿18歲,一律趕出家門,獨立生存,試問有哪位專家能證明我的建議是對的或錯的。
    就像上節我對病因的看法一樣,建議可以提,但到底這些建議多麼重要,有多大影響力呢?再退一步說,有誰能記得這些建議,更遑論拿去應用?我認為我們應從文化下手,因為文化的影響是全面性的、整體的、全方位的、無所不包的、直接的、潛移默化的、長期的、永續的、動態的、且持續不斷的在改變及調整的。從新再檢視吳教授的17個建議,李教授的30種方法,John Kao之種種建議,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建議與方法都跟文化息息相關;不是要彌補現存文化的缺失,就是試圖幫助建立新的較創造性的文化。讓我舉例來看文化的影響是何等深遠。不論在哪一個國家裡的華人社會,上面第2節所敘述的文化特色,十分明顯存在無疑;所以,例如,華人社會都不重視、珍惜創造性活動,但對模仿、仿造、抄襲、盜印、盜版、剽竊等則樂此不倦,蔚為風氣,籠罩著各地華人社會。又如華人社會特別崇拜留學或送孩子進世界名校,殊不知留學本身就是一種抄襲術而一味的把孩子全部推進學術之路,這本身就是中國父母症候群[4 ]裏最嚴重的疾病及最無創意之舉。反觀美、英、德三國(就舉獲得最多諾貝爾獎的前三國),留學對它們來說簡直是陌生字!更少有父母一味的在為兒女決定生涯!只有那樣的社會,才會有偉大的父母同意Bill Gates從哈佛大學輟學去創業,同意Steve Jobs從Stanford大學輟學去建個人電腦,同意Michael Dell從德州大學醫學院輟學去賣電腦,…।例子之多不勝枚舉。
  5. 結論
    本文對華人學生創造力缺失的問題提出文化面的看法,亦即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不但跟創造力相違背而且鎮壓窒息了華人及華人學生的創造力。同樣的,本文強調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跟文化息息相關;因為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很難在華人社會發掘及培育創造力。因為華人社會一直不看重、不珍惜創造性活動,所以有史以來就沒有對創造發明給以特殊大獎或所謂”positive reinforcement”。只有在崇拜創造性成就的社會,才會有創造性的突破(creative breakthroughs)。一個社會越不注重創造發明,整個社會就越習慣於非創造性的行為像抄襲、仿造等等。一個社會越注重創造發明,越具創意,那個社會就越習慣於創造發明。兩方向都各有其傳染性的。因為文化是根深蒂固的,要改變文化不但費時(數十年或幾代)而且非常困難。所以要發掘與培育華人學生的創造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搬離華人社會,搬進最具有創意的社會。如此,不但能沈浸於根深蒂固的創造性文化而且能遠離毫無創意的中國父母症候群之不良影響。

參考書目

  1. Amabile, T।M.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3.
  2. Chang, C।C. “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Vision in East Asia”. Invited plenary speech to EUROPA AKADEMIE Symposium, Dortmund, Germany, 1994।
  3. Chang, C।C. “ Mimicry the Weakness of EDAC”. TAIPEI TIMES, Oct. 16,2001.
  4. Chang, C।C. “ Schooling, A Waste of Talent for Game Whiz”. TAIPEI TIMES, Dec. 19, 2001.
  5. Chang, C।C. “ Scholars Must Address Local Woes”. TAIPEI TIMES, Feb. 6, 2002.
  6. Dierkes, M। & Kuhn, R.L. (ed.). “ Research in Search of Relevance and Excellence: The Management of Creativity in the Social Science”. Frontiers in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1988.
  7. Gardner, Howard। “ Creativity: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988.
  8. Gardner, Howard. Creating Mind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3.
    Storr, Anthony. Solitude: A Return to the Self.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१९९८
  9. Gleick, J। Genius. London: Abacus.
  10. Hofstede & Geert।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1980.
  11. Kao, John। Jamming: The Art and Discipline of Business Creativity.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1996.
  12. Lee, M।H. Becoming More Creative. Taipei: Unalis, 1997.
  13. Nasar, S। A Beautiful Min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8.
  14. Ochse, R। Before the Gates of Excellence: The Determinants of Creative Geniu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5. Perkins, D।N. The Mind’s Best Work.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16. Pinker, Steven। How the Mind Works. New York: W.W. Norton & Co. ,1997.
  17. Root-Bernstein & Scott, R। Discovering: Invent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at the Frontier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8. Simonton, D।K. Genius, Creativity, and Leadership.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19. Simonton, D।K. Scientific Geniu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0. Sternberg, R।J.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1. Weisberg, R. Creativity: Genius and Other Myths. New York: Freeman, 198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